科技竞争背景下拔尖人才培养与科研发展战略论坛成功举办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六中全会决议,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干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面向2035教育现代化远景目标,研讨“十四五”时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任务,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与泰州市姜堰区人民政府于11月27-28日联合举办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2021年学术年会。本次学术年会的主题是“贯彻新发展理念 推动高质量发展”,旨在通过教育战略专家、学者与区域教育规划、教育行政管理者之间的交流研讨,为准确把握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科学研判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新矛盾,积极探索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举措、新路径提供价值参考。
本次年会,设有6个平行论坛。11月28日,2021学术年会平行论坛之二:科技竞争背景下拔尖人才培养与科研发展战略论坛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举办。
线下会场
线上会场
科技竞争背景下拔尖人才培养与科研发展战略论坛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八个专业委员会(高等教育专委会、生涯教育专委会、未来教育专委会、人才发展专委会、教育信息化专委会、教育大数据专委会、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专委会和国际胜任力培养专委会)联合协办。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副会长张双鼓、学会副会长兼人才发展专委会理事长李志民、高等教育专委会理事长吴晓求、生涯教育专委会理事长张海欣、学会副会长兼未来教育专委会理事长杨宗凯、教育信息化专委会理事长咸立亭、教育大数据专委会理事长于世洁、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专委会理事长张欣欣、国际胜任力培养专委会理事长张宁、高等教育专委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晓京、国际胜任力培养专委会秘书长安艳琪、人才发展专委会副理事长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杨亚南、人才发展专委会副秘书长吴报华参加会议。张双鼓副会长到论坛线下会场致辞。
常务副会长张双鼓致辞
张双鼓说,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也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起始之年、“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和学科评估建设关键之年。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竞争、创新竞争激烈,我国各领域所遭受的“卡脖子”技术困境背后是拔尖人才和科学技术不足。当今世界,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我们要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大学要发挥培养基础研究人才主力军作用,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建设一批基础学科培养基地,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加强高校人才队伍建设,造就更多战略科学家和“大先生”,培养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在今天的平行论坛上八个分支机构都选派能代表各自水平的专家学者发言。他们将围绕“科技竞争背景下拔尖人才培养与科技发展战略”进行研讨。我们相信,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2021年学术年会,将会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教育强国,为我国新时期拔尖人才培养与科技发展战略建言献策。
韩力群教授:
AI科技竞争与人才培养
韩力群教授深入浅出地解析了我国近三年来AI的发展形势和现状,目前我国人工智能已经进入技术创新和大规模应用的高潮期,智能企业的开创期和智能产业的形成期,人工智能总体技术和应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人才建设方面,她认为,目前我国已经出现多主题参与、多层次交叉、多模式并行的产学研人才协同培养模式,形成了专业学科建设和协同培养互为补充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生态。
刘复兴教授:
科技自立自强与创新人才培养问题
刘复兴教授说,创新人才具有体系化的素质结构,有综合的知识基础、T型素质结构、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实施创造性劳动并获得创造性成果的能力。他认为,跨学科是培养一流的创新人才的关键途径,跨文化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方式。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我们要完善与创新国家创新体系,还要特别关注基础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价值。
苏文平教授:
探索职业兴趣,澄清生涯价值
高校生涯教育助力科技人才培养的探索实践
苏文平教授分享了高校生涯教育助力科技人才培养的探索实践。结合高素质科技人才的基本特征,应用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和工具,以厚植情怀对应生涯价值引领和服务国家战略与需求,以强化基础对应专业知识汲取和专业能力培养,以突出实践对应科研能力素质培养及规划行动,以科教融通对应专业认可和深度钻研潜能,在实践中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的教学框架,并在实际操作中产生了一批成功案例。
周傲英教授:
从人工智能的兴起看新科技革命
周傲英教授从人工智能的起源发展、面对的质疑和带来的启示、现代科学的第二次革命和新科技革命的发展等几个方面作了精彩报告。周教授说,数据作为一种新的能源动力,它改变了人的认知,带来了新的科学、新的思维方式。他说,人工智能是新科技革命的序幕,创新是新科技革命的前提,新科技革命呼唤企业家精神。
吴砥教授:
AI科技竞争与人才培养
吴砥教授说,当前,我国正进入教育信息化“十四五”发展阶段,教育新基建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构建了“数字基座”,促进了教育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他认为教育新基建的发展目标是支撑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实现差异化教学、个性化学习、精细化管理、数据驱动和智能化服务;发展前景助力加快构建智能时代教育生态,展望未来,希望教育新基建能够打造“面向人人”“适合人人”的新模式。
贾文键教授:
新时代 新发展
外语类院校国际化战略新思考
贾文键教授阐述了在新时代、新发展的大背景下,对外语类院校国际化战略发展的思考,包括全球伙伴计划、全球声誉提升计划、全球精英培养计划、全球科研提升计划、全球英才计划、全球校园计划等等。外语类院校将为国家培养更多国际化人才,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国更好地走向世界,也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刘方爱教授:
教育信息化状态演变与发展趋势
刘方爱教授的报告聚焦教育信息化,从教育信息化政策演变、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进展和趋势等方面做了精彩分享。新基建、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人等国家战略的出台,为教育信息化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他说,我国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政策也在逐渐加强,中国教育信息化必将引领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
李志民教授:
科技人才评价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李志民教授说,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关键要解决好“评什么”“谁来评”“怎么评”“怎么用”“怎么管”的问题。我们逐步调整科技评价导向,在科技评价中应坚持服务于国家经济及社会发展,要给广大科研人员创造包括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在内的公平的环境,要重视对高校国际学术影响力的评价,一流学者应着重考量其在国际上影响,对教师科研人员的评价要以“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发展为本”为基本要求,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要坚持以德才兼备,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来评价教师,坚决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等倾向。
今天8位嘉宾的报告紧扣科技竞争背景下人才培养与科研发展战略主题,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充分发挥了学会的作用,我感到很欣慰。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人才,创新也得靠人才。这方面的研究还要靠我们大家携起手来,共同努力!